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第一声枪响,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浴血抗战。这期间,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从卢沟桥战役到湘西会战十余场会战,大大小小战役数万场,跨越14载抗战历史,让我们回溯那些决定民族命运的壮烈战役,感受那段不屈的抗争史诗,铭记历史,塑身修心,为家为国!
一、序幕:白山黑水间的怒吼(1931-1937局部抗战)
江桥抗战(1931年11月):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将军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嫩江江桥,率部打响了武装抗日第一枪。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日军,东北军爱国官兵血战半月,毙伤日伪军数千人,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粉碎了日军“不战而胜”的幻想。
二、全面抗战:烽火连天,血肉长城(1937-1945)
2、卢沟桥事变/平津作战(1937年7月):
概况: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悍然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吉星文团奋起抵抗。战斗迅速扩大,日军增兵大举进攻北平、天津。
影响: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七七事变”的枪声,惊醒了沉睡的雄狮,中华民族发出了最后的吼声。
3、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
概况:又称“八一三”抗战,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中国军队(蒋介石亲自指挥,投入约70余万兵力)为保卫上海、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与日军(投入约30万兵力)展开空前激烈的城市攻防战、血肉巷战。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坚守)即发生于此。中国军队以巨大牺牲(伤亡约30万人)迟滞了日军进攻步伐。
影响:虽然上海最终失守,但此战迫使日军将主攻方向由华北转向华东,打乱了其战略部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民誓死抗战的决心,赢得了国际同情;大量沿海工业、院校内迁,为持久抗战保存了力量。
4、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11月):
概况:日军为夺取山西战略要地,沿平绥、平汉、正太铁路分路进犯。其中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25日)是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在山西平型关东北公路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辎重队的战斗。
影响: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的首场胜利,歼敌千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整个太原会战虽以太原失守告终,但有效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
5、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5月):
概况:日军企图打通津浦铁路,南北对进攻占徐州。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约60万部队组织防御。战役的核心和最高潮是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下旬-4月上旬)。中国军队(孙连仲第2集团军池峰城师等部)在鲁南小镇台儿庄内,与日军矶谷廉介第10师团濑谷支队展开惨烈的拉锯战和巷战,逐屋争夺,反复肉搏。
影响:台儿庄大捷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歼敌约1.2万人),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和国际视听。虽然随后日军增兵反扑,中国军队为保存有生力量撤出徐州,但此役严重挫败了日军速胜的企图,为武汉保卫战争取了时间。
6、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概况: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坐镇武汉指挥,投入约100万兵力,依托长江两岸和大别山等地形节节抵抗。日军投入约35万兵力,海陆空协同进攻。中国海军在长江上实施沉船阻塞、布雷作战,空军健儿英勇搏杀(如“4.29”空战大捷)。
影响:武汉最终失守,但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伤亡近10万,战略目标未能完全达成)。此役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主力得以保存并转入西南后方,工业、人员内迁基本完成,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石。
7、百团大战(1940年8月-1941年1月):
概况: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晋察冀军区、第129师、第120师等部,在华北敌后发动的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因参战部队达105个团,故名“百团大战”。战役分三个阶段:交通破袭战、攻坚拔点、反“扫荡”作战。重点破坏正太铁路等日军交通线和据点。
影响: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歼敌(日伪军)4万余人,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有力地策应了正面战场,显示了敌后战场的巨大威力;但也过早暴露了八路军实力,导致日军随后对华北根据地实施更残酷的“扫荡”。
8、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42年1月,共三次):
概况:以薛岳为司令长官的第九战区部队在湖南长沙地区与日军进行的三次大规模会战。尤以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最为辉煌。面对日军第三次进犯,薛岳运用“天炉战法”,诱敌深入,合围聚歼。中国军队英勇奋战,取得空前胜利。
影响: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阵营取得的首场重大胜利,毙伤日军5万余人,极大振奋了国内外反法西斯阵营的士气,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战役”(虽规模不及),有力支援了盟军作战。
9、常德会战(1943年11月-12月):
概况:日军为牵制中国向滇缅战场增兵,并掠夺洞庭湖粮仓,进攻湘北重镇常德。中国守军第74军第57师(师长余程万)8000余官兵,在常德城内与数万日军血战16昼夜,几乎全军覆没。中国军队随后在外围反击,最终收复常德。
影响: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57师官兵的浴血坚守展现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如“虎贲”之誉),沉重打击了日军,有力配合了盟军在全球战场的反攻。
10、滇缅之战(1942-1945):
概况:为保卫中国唯一的国际援华通道——滇缅公路,中国先后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经历了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利与悲壮的撤退(如仁安羌大捷救英军,野人山惨剧)。1943年底至1945年初,在盟军支持下,中国驻印军(X部队)和中国远征军(Y部队)发起反攻,进行了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包括惨烈的松山战役、腾冲战役、龙陵战役、密支那战役)。
影响:最终收复滇西全部失地,打通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重新开辟国际通道,有力支援了中国战场和盟军亚太战场。中国军队在异域用鲜血和生命履行了国际义务,彰显了大国担当。
11、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12月):
概况: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一号作战”),摧毁中美空军基地,发动了侵华以来规模最大的攻势。战役贯穿河南、湖南、广西。中国军队虽进行了顽强抵抗(如衡阳保卫战,方先觉第10军孤军坚守47天),但因指挥混乱、战力悬殊等原因,遭受了正面战场最后一次重大失利,损失大片国土和众多空军基地。
影响:战役暴露了国民党军队的诸多严重问题,国际声誉受损;但也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本已捉襟见肘的兵力和资源,加速了其衰败;客观上为敌后战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12、湘西会战/雪峰山会战(1945年4月-6月):
概况:中国战场对日军的最后一次会战。日军为争夺芷江空军基地发动进攻。中国军队(何应钦指挥)凭借雪峰山有利地形,在陆空协同下(中美混合航空团提供有力支援),顽强阻击并发动反攻。
影响:中国军队取得完胜,毙伤日军2.8万余人。此役标志着日军在中国战场战略进攻能力的彻底丧失,是中国军队由防御转向全面反攻的重要转折点,为即将到来的最终胜利奏响了序曲。
总之、十四年抗战,大小战役无数。以上战役,或如淞沪、武汉般规模宏大,惨烈悲壮;或如平型关、台儿庄般振奋人心,打破神话;或如常德、衡阳般坚守孤城,气壮山河;或如百团、滇缅反攻般主动出击,扭转乾坤。每一次战斗,都浸透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铭刻着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的记忆永不磨灭。重温十四年抗战的烽火岁月,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我们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源泉。那不屈的脊梁,将永远支撑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抗战胜利80周年#
加杠杆最安全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