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颜论进行时#
万亿征程:中芯国际的股权激励与市值狂飙
2025年9月。中国半导体产业迎来历史性时刻。中芯国际市值突破万亿大关。这家中国大陆晶圆代工龙头。正以惊人速度改写市场认知。
股价走势。犹如过山车。9月9日复牌暴跌10.26%。市值蒸发800亿。市场一片哗然。仅仅十天后。9月18日盘中冲至127.49元。总市值首次站上1万亿元。戏剧性反转。背后是资本对中国半导体未来的重新定价。
01 股权激励落地,1120万股新增股份上市
9月18日。中芯国际迎来重要节点。新增11,203,420股限制性股票上市流通。
这次股权激励。覆盖3080名核心员工。每股发行价20元。募集资金总额2.24亿元。激励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彰显公司留住人才的决心。
股权分配细致。国内首次授予部分9,831,880股。预留授予部分1,371,540股。归属完成后。公司总股本增至7,999,249,975股。增幅约0.14%。对股权结构影响温和。但信号意义强烈。
人才是半导体竞争的核心。中芯国际深谙此道。
02 收购中芯北方,全资控股的战略考量
股权激励前。中芯国际已有大动作。9月8日。公司公告拟发行股份收购中芯北方49%股权。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将升至100%。
中芯北方什么来头?成立于2013年。专注12英寸晶圆制造。月产能达7万片。工艺覆盖65纳米至28纳米节点。2024年净利润16.81亿元。同比激增187%。
收购价格引人关注。发行价定为74.2元/股。较停牌前股价折价超35%。市场最初以暴跌回应。但长远看。此次收购将显著增厚上市公司利润。
战略布局清晰。全资控股中芯北方。强化产能控制。提升盈利能力。
03 业绩基本面,支撑高估值的逻辑
市值破万亿。估值争议随之而来。市盈率高达248倍。远高于台积电不足20倍的估值。市场在赌什么?
业绩提供了一定支撑。2025年上半年。中芯国际营收323.48亿元。同比增长23.14%。净利润23.01亿元。同比增长39.76%。毛利率提升至21.91%。
二季度单季表现更显韧性。营收160.47亿元。产能利用率升至92.5%。半导体行业复苏迹象明显。成熟制程价格战缓和。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消费电子占比40.8%。智能手机24.6%。工业与汽车领域提升至10.1%。多元化布局降低风险。
但重资产模式不变。2024年资本支出73亿美元。相当于收入的90%以上。高投入。高增长。高估值。市场给予溢价。看的是未来空间。
04 国产替代加速,打开战略新空间
中芯国际的价值重估。深层动力是国产替代。
美国出口管制升级。技术封锁倒逼自主可控。近年来。纯国产高端手机面市。搭载的国产芯片性能震撼市场。中芯国际作为大陆唯一具备较高制程量产能力的代工厂。地位不可替代。
AI浪潮带来新机遇。英伟达面向中国市场的AI芯片H20被质疑存在安全隐患。中国数据中心、云服务商加速转向国产制造。中芯国际成为国产AI基础设施的底层支撑。
全球晶圆代工格局也在变化。2025年二季度。中芯国际市场占有率5.1%。虽较台积电的70.2%仍有差距。但已稳居全球第三。与三星的差距逐步缩小。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芯片企业加速折旧减税等配套措施陆续出台。内需市场确保产能消化。
05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前路。中芯国际面临双重考验。
积极因素显著。半导体行业复苏趋势确立。机构预测来年增长率5%-6%。AI领域需求增长更高。公司预计行业将平稳增长。
产能扩张持续。中芯北方整合完成后。12英寸晶圆月产能将进一步增加。规模效应提升盈利能力。
但挑战不容忽视。国际竞争依然激烈。先进制程差距存在。重资产模式需持续投入。高估值对业绩增长提出更高要求。
机构观点分化。高盛上调目标价至160.1元。维持“买入”评级。瑞银则相对谨慎。外资理性。A股投资者热情。分歧明显。
结语
中芯国际的万亿征程。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缩影。从技术封锁到突破重围。从成熟工艺到国产高端芯片希望。价值重估。刚刚开始。
股权激励凝聚人才。收购整合强化控制。业绩改善提供支撑。国产替代打开空间。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投资中芯国际。不仅是投资一家公司。更是投资中国半导体的未来。风险存在。但机遇更大。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中芯国际。正将未来。一点点变为现实。
加杠杆最安全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