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混乱的世界大战正悄然席卷中国大地。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时代里,八路军里的旅长不是谁都能当上的。如果说“黄埔三杰”陈赓本可以去115师,和一大堆老伙计们并肩作战,为什么他却偏偏被安排进了一个看上去“没什么油水”的386旅?要知道,这个选择不只是换了个单位办公那么简单。是高层的巧妙布局,还是一场军中腥风血雨的明争暗斗?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扒一扒,陈赓到底为什么会选择那条“不走寻常路”的抗战之路。
有人说,陈赓没被安排进让人羡慕的115师,是因为“关系不硬”;也有人断定,那是因为115师里卧虎藏龙,水太深。咱们细数那会儿115师,那叫一个热闹——343旅有“万年老将”陈光,344旅有“铁血硬汉”徐海东,师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林彪。无论哪个,在红军时期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说白了,这里头谁也不是吃素的。
想想看,如果把性格开朗、喜欢讲俏皮话的陈赓塞进了林彪那种严肃、低调的班子里,就像是把北方大碗茶端到江南小巷,让人很难一口气喝下去;不出三天两头,搞不好还得闹点小摩擦。再说了,林彪一直都有用老部下来办事的习惯。外人插进去,难免“水土不服”。
但是,陈赓君可不是“人见人欺”的主儿。他虽然和红十五军团、红一军团的关系没那么深,但自身本事摆在那儿,实打实是有一身功夫,只是“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的劲没地方脱招。这位武艺高强的大侠不混在老主力里,反而被派去“边疆冷衙”,这背后肯定有点门道。话题得收住一点,您以为故事到这就结束了?等着瞧,深水还在后头。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1937年八路军改编那会儿。三大主力师:115、120、129师。各自前身、背景不一,融合得像一锅大杂烩。115师大多是中央红军出来的,陈光、徐海东这样的人物镇场子,排他性其实不小。120师相对边远,地盘也有限。唯独129师,前身是红四方面军,这帮人讲究灵活、游击,作风跟陈赓比较合拍。
再加上徐向前,陈赓黄埔同期好友,也当上了129师副师长。这里面,他们同学多年,有战场合作基础,做事少了份猜忌,多了点默契。据说陈赓同红四方面军干部打交道,不用谈判桌上“对瓶吹”,沟通起来就顺溜。
普通战士们倒是不管这些政治大事,更多关心“啥时候能打胜仗,啥时候能有口热饭吃”。不少人一看新旅长来了还会讲笑话,顿时头也轻了、心也稳了。他们可不管陈赓以前侦查什么、特务怎么干,只要能带着大家活着回去、分到一口粮食,就是个大好旅长。有啥说啥,陈赓上任那会儿营里就有人议论:这新旅长要是像前任那么“马马虎虎”,军鞋都没几双,日子还怎么过?
就在大家以为“好戏”总算有个眉目时,表面上一切风平浪静,实际暗流汹涌。129师才刚刚安顿好,386旅就发现了新问题。别看陈赓经验丰富,但他刚接手时部队底子太差,拉去军火库掂掂武器,“枪比菜刀稀罕,子弹还不如醋贵”。官兵成分杂,有红军老兵,也有刚入伍的农民兄弟,训练根本跟不上节奏。有些战士白天还要自己种地,晚上打仗却没人带路。敌人是全副武装的岛国兵,自己这头装备比隔壁村的土匪也好不到哪去。
反对的声音很快冒出来:有人觉得陈赓过去是搞情报的,指挥大部队怕是不行;还有人担心“旅长那么爱开玩笑,关小黑屋都不吓人,能镇得住场子吗”。更有些从外地调过来的干部憋着劲:“别看他黄埔出身教头多,红四方面军讲究的还要看真本事。”
陈赓也不是神仙下凡,他要面对复杂人事,还要跟周围兄弟部队磨合。有将领直言:“新官上任三把火,您这火估计点不着吧!”表面上气氛和谐,实际上小九九成堆。这种局面,好像刚把桶冷水倒在炭火上,热情被浇灭了一半。可是,事情真的就这样平淡无奇下去了吗?
谁也没想到,386旅的转机来得如此猛烈。月余之后,一场“七亘村战斗”骤然爆发。敌强我弱,大家以为要“缴枪不杀”,结果还是那句话——“陈旅长有点邪乎”!
那晚,日军驻防据点,前线静悄悄,突然一阵喊杀声从山后传来。陈赓摸清了日军懒散的夜哨,布下天罗地网。大部队伪装成山民、从小路上包抄,把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局势瞬间大逆转,386旅首战大捷。
紧接着,陈赓带着部队连下长生口、长乐村等阵地。每一场硬仗打下来,不光士气翻了好几倍,老百姓也都竖起大拇指:“这新旅长真能耐,遇见日本兵还敢主动冲上去!”以前抱怨陈赓“瞎扯淡”的政工干部,现在悄摸着给他写表扬信。更离谱的是,有日本兵打完仗回去,直接和上级报告:八路军里有支旅,打不过,专克机械化。
386旅从边角团队一跃成了八路军里的“黑马”。武器寒酸敌不过人心齐,陈赓用人讲原则,不怕分帮结派,干部战士紧紧跟着。曾有人在报纸上打趣:“386旅,打仗像赛马,旅长带头开路,后面跟着全旅伙计撒丫子冲锋!”
打了几场胜仗,并不代表386旅从此就一路高歌。日军那头气得直咬牙,马上调来3万大兵,搞个“九路围攻”——八面来风,把386旅和周边部队往死里围。外面天寒地冻,粮草越来越紧。部队里不少新兵刚学会端枪,就被推到前线。更糟心的是,装备补给依然难:经常一个机枪架三个班轮流用,有的班长玩笑说:“要是掷骰子能赢子弹,咱旅天天练骰子。”
关键时刻,部队思想分歧大了——有人怕撑不住要溃散,有人建议撤出根据地,也有人觉得死守到底才能留下八路军的根基。此时386旅和友邻部队意见不一,甚至有干部提出:“这样拼下去,就算守住阵地,拉稀也得拉死人。”
敌军的碉堡像狗窝一样扎在村头,要想端掉,普通的地道战根本不顶用。内部也开始有怀疑,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一个会讲笑话的旅长就代表一定能打胜仗”。焦灼气氛下,“守还是退”,一时众说纷纭。129师高层中,是否要继续押宝386旅,也成了桌上不敢明说的难题。双方立场一度对立,外有劲敌,内有压力,仗还怎么打下去?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觉得,“陈赓能带386旅起死回生,他这路数要是人人学,八路军还怕啥日本鬼子?”别做美梦了。386旅的成功,说到底靠的是人和地利时机,靠老天爷都给陈赓配齐了牌桌。
假如现在还有人迷信:“只要黄埔出来的好笑星,兵就能打胜仗”,那怕是得把八路军的战斗作风一锅端重洗——你让林彪带大褂上前线,还用陈赓那股子江湖气,八成早闹掰了。部队能否打胜仗,根子还是组织、纪律、基础建设。陈赓能行,是他会因地制宜,能熬得住老兄弟冷脸、下级兵质疑,最后死磕到底役敌。
386旅不是哪个天上掉下来的“王牌部队”。前半截基本靠挨训,后半截才靠打仗磨成硬骨头。表面看着“幽默能缓和气氛”,其实底子里全是“咬牙硬挺”拼出来的成果。如果所有人都学陈赓的套路,光说笑没人干活,那折腾半年连哈欠都打不齐。故事背后的真理只有一个:任何胜利来得都艰难,但有时候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事安排,说不定正是幕后高人吃过很多年盐的智慧。
这么说吧,陈赓没能进115师,有人说这是组织用人公正的典范,也有人反问如果他当时真的挤了进去,386旅是不是就彻底沦为“边角料”?大家怎么看,“大舞台才出大英雄”,还是“冷板凳才磨真功夫”?按你们的看法,如果你是陈赓,你愿意当115师里的一颗“小螺丝钉”,还是386旅里的“全能鹰”?底下等你的高见!
加杠杆最安全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