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5月25日,我党领导下的军事力量,正式更名为红军。
在红军的辉煌历程中,共设有35个军级编制的番号。
1955年,在开国大典上的授衔仪式上,那些曾身为红军军长的开国将领们,他们的军衔各有不同。其中,诸多将领荣膺元帅之尊(几乎所有的十大元帅都曾执掌红军军长之职);徐海东、张云逸、王树声等杰出人物,则被授予大将军衔;而许世友、宋时轮、张宗逊、陈再道、阎红彦等英勇将领,则被晋升为上将军衔;程世才、詹才芳等同样功勋卓著的将领,则被授予中将军衔。
总体而言,在红军时代,执掌军长职务或达到军级及以上级别的将领,绝大多数均荣获上将及以上军衔,少数人则被授予中将军衔。然而,也有极少数红军军长因离职军队而未能获得任何军衔,如罗贵波便是其中一例。
换言之,若红军军长参与1955年的授衔仪式,其获得的军衔大多将是中将乃至上将以上。
然而,却有一位军长,竟被赋予了少将军衔。
军长是贺晋年,红27军军长。
01、红27军
红军史上有两支红27军。
在1932年10月2日,鄂豫皖苏区于安徽省英山县金家铺(现属湖北省)成立,红军第27军正是以红27师第79团以及皖西北地方武装为基石组建而成。
刘士奇担任军长(1933年英勇牺牲),郭述申担任政治委员(未获得军衔),吴宝财出任副军长,江求顺则肩负政治部主任的重任(1934年不幸殉职)。
1932年11月尾声,鄂豫皖苏区的红27军部队悉数并入红25军与红28军,其原有番号随即予以废止。
陕北红27军。
1935年岁末,陕北独立师正式转型为红军第27军。是时,该军尚未设立军部,直接管辖84师。其师长为杨琪(遗憾的是,他在1936年英勇牺牲),政治委员则由开国中将张达志担任,而参谋长朱子修则未获授衔。
下辖有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其中第一团由贺晋年担任团长,马佩勋担任政委(未获授衔);第二团团长为郭玉人(已牺牲),马万里任政委(未获授衔);第三团团长为王兆相(开国少将),杨文谟担任政委(未获授衔)。
九月,陕北的红27军与红25军、红26军成功合并,正式组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
红25军经改编,正式更名为第75师;红26军亦经调整,易名为第78师;红27军亦然,改编后定名为第81师。
在徐海东将军的率领下,担任军团战斗指挥的职务(开国大将),程子华同志担任政治委员一职(未获授衔)。刘子丹同志则兼任副军团长与参谋长,遗憾的是他在1936年英勇牺牲。高岗同志则负责政治工作部(同样未授衔)。至于各师的指挥官,75师由张绍东师长率领,但他在1938年不幸叛变投敌;78师则由杨森师长指挥,他在1936年英勇捐躯;81师则由贺晋年师长领导。
1937年伊始,红81师与陕北、关中地区的两个地方团共同完成了扩编,正式组建为红27军。
彼时,军长一职由贺晋年担任,而政委则是开国少将李赤然,参谋长由李寿轩出任,政治部主任则是李志民。
数月光阴转瞬即逝,李赤然被组织委以重任,进入红军大学第二期深造。与此同时,27军的政委一职亦随之易主,由王平同志接替。
由此,红27军的领导团队由贺晋年、王平、李寿轩和李志民同志组成。
02、政委
政委王平,一位来自湖北阳新的英勇之士,于1907年诞生。他于1930年投身于中国工农红军的怀抱,并在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曾担任红三军团第3师教导大队的政治委员、第6师16团政治处的主任,以及第4师11团的政委。在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他出任十一大队的政治委员。此外,他还担任了红一军团第4师政治部的副主任,并兼任组织科长的职务。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王平同志先后担任了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的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的政治委员,以及冀晋军区的政治委员等要职。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王平同志在华北地区肩负重任,先后担任北岳军区及察哈尔军区的司令员职务。
1955年,时任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王平同志荣获上将军衔。
03、参谋长
湖南邵东籍的参谋长李寿轩,于1906年诞生。同年夏日,他投身于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投身于北伐战争的烽火之中。
1928年7月,他投身于平江起义的烽火,随之加入了红军的行列,并在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曾担任红5军第5纵队第12大队的中队长及大队长,红三军团第5军第3师第9团的团长,以及第5军第1师第2团的团长,亦曾出任红三军团第4师的营长。
自1933年7月至12月,我担任了红三军团第6师第18团团长、第16团团长,以及中革军委警卫营营长、红十五军团第81师参谋长等职务。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李寿轩曾先后担任八路军第129师决死第3纵队的副司令员,以及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的司令员,并兼任八路军总部教育科的科长。进入解放战争阶段,他被调至东北地区工作,并先后担任松江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副司令员、铁道兵团参谋长等要职。1955年,时任铁道兵第一副司令员的李寿轩,荣获中将军衔。
04、政治部主任
政治部主任李志民,湖南浏阳籍贯,生于1906年。
1927年加入党组织,历任红5军第2纵队第7大队第4中队党代表、军部随营学校中共支部书记、特务大队副政治委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三军团政治部保卫大队政治委员、红2师第7团政治委员、红2师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卫生部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3纵队政治保卫分局第二科科长、红一军团第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以及第11团政治委员等职务。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李志民同志先后担任了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的副政治委员,以及冀中军区的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的要职。
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时期,李志民同志曾先后担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的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二十兵团的政治部主任,以及第十九兵团的政治委员等要职。
1955年,时任志愿军政治委员的李志民,荣获上将军衔。
王平与李志民荣膺上将军衔,李寿轩荣获中将军衔,实至名归,毫无异议。
05、功勋赫赫
争议最大的是贺晋年军长。
贺晋年,诞生于1910年10月1日的陕西省安定县(今称子长县)贺家湾。
1928年二月,贺晋年荣耀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积极协助谢子长在宁夏地区开展兵运工作。到了1932年五月,贺晋年毅然随谢子长投身于绥德起义的烽火之中。
起义成功后,陕甘红军游击队应运而生,谢子长被任命为总指挥,贺晋年则担纲三支队骑兵大队的副队长。
1934年7月,陕北红军游击队正式设立总指挥部,谢子长被任命为总指挥,而贺晋年则担任参谋长的职务。
不久后,谢子长调任红26军42师担任政治委员一职,而贺晋年则接过了游击队总指挥的帅印。
同年九月,陕北游击队正式整编为陕北独立师,贺晋年同志被任命为该师一团团长。
1935年1月,一支改编后的部队,即红27军84师1团,由贺晋任担任团长一职。
贺晋年是陕北创始人。
红十五军团一经成立,贺晋年便荣升为81师的师长。
在红15军团,贺晋年以敢死之勇闻名于世,作战勇猛无比。在劳山战役中,他率领81师对援敌实施精准狙击,战斗之激烈,可见一斑。
贺晋年情急之下,迅速脱去衣物,袒露胸膛,勇猛冲锋,从而为劳山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中都叫他“贺疯子”。
在榆林桥战役、直罗镇之战以及东征、西征的系列战役中,贺晋年表现出了非凡的勇猛,其战功卓著,堪称为战场的佼佼者。
在红27军重整旗鼓之际,他荣膺军长一职,堪称当之无愧。
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红27军再度被裁撤,贺晋年则留驻后方,肩负重任,担任警备第1团的团长,并兼任三边(包括安边、定边、靖边)地区的警卫司令。
1941年,贺晋任担任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警3旅的旅长,同时兼任三边警卫司令一职。
贺晋年军事巅峰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三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曙光初现,贺晋年受命踏上东北土地,担任了合江军区的司令职务。
1947年五月,贺晋年正式调任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司令一职。随后不久,他又被任命为第7纵队的副司令员,该纵队的司令员由邓华担任。
1948年春三月,贺晋荣正式担任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的司令员一职。
东北野战军11纵队,王牌部队。
5月25日,我军11纵队在攻打隆化的激战中,诞生了一位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他便是11纵队32师96团6连6班的班长——董存瑞!
在11纵队里,更有一位令人敬仰的战斗英雄,她便是解放军历史上唯一荣获特等战斗英雄称号的女性——郭俊卿。
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贺晋年率领第十一纵队投身于那场闻名遐迩的塔山狙击战。与第四纵队并肩作战,他们顽强坚守塔山长达六天六夜,共歼敌六千余众,成功捍卫了塔山的阵地,为攻克锦州乃至整个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贺晋年率领第十一纵队与第四纵队东北先遣兵团率先入关,投身于平津战役的激流之中。
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原11纵队亦随之改称为48军,贺晋年任此军军长。
贺晋任担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的副司令员,并兼任第48军的军长。
贺晋年受命南征,历经江西、广东等地,其中赣南战役尤为关键。在此战中,48军以势如破竹的锐气,成功切断了敌人通往广州的退路。
在赣南战役胜利之后,贺晋年接任赣南军区司令员的职务,重新投身于他得心应手的剿匪事业。他迅速荡平了江西的匪患,其中甚至包括毛泽东深恶痛绝的井冈山土匪头目肖家璧,此贼最终被48军142师(师长欧治富,政委谢堂忠)成功擒获。
1950年五月,贺晋年受命担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一职,此后,他还相继兼任了防空部队、卫戍部队以及装甲部队的司令员。
06、上将遗珠
1952年,在军队进行评级之际,贺晋年肩负重任,荣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之职,跻身于当时备受瞩目的42位副兵团级将领行列。
1955年,我国举行开国将领授衔仪式,在42位副兵团级将领中,19位荣膺上将军衔,22位荣获中将军衔,另有1位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
遗憾的是,贺晋年独树一帜,成为了唯一一位获颁少将军衔的副兵团级高级将领。
实际上,资历丰富、战功卓著的贺晋年身为陕北红军的杰出代表,理应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贺晋年荣获少将军衔之际,为陕北红军觅得一位上将级别的代表,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阎红彦便临时兼任了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的职务,随之他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事实上,在最初的授衔阶段,原本计划授予贺晋年大校军衔。
终究是贺龙不忍再视而不见,遂为其颁授少将军衔。
贺晋年作为众多开国少将中唯一一位副兵团级将领,无论是在资历还是战功上,均位居首位,堪称第一少将。
未能获封那本应属于他的上将军衔,这成为贺晋年一生中永恒的遗憾。
少将礼服仅授衔时穿。
2003年5月11日,晨曦微露之际,贺晋年先生于北京与世长辞,享年九十三载。
在贺晋年先生的讣告中,并未提及他曾于1955年荣获少将军衔的荣誉。而追悼会的规格定于上将等级,这或许可以视为对他的一种弥补与敬意。
加杠杆最安全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